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71篇
  免费   1185篇
  国内免费   1855篇
林业   2635篇
农学   1397篇
基础科学   834篇
  2174篇
综合类   7784篇
农作物   945篇
水产渔业   1700篇
畜牧兽医   1534篇
园艺   399篇
植物保护   1509篇
  2024年   153篇
  2023年   377篇
  2022年   540篇
  2021年   634篇
  2020年   658篇
  2019年   717篇
  2018年   486篇
  2017年   719篇
  2016年   909篇
  2015年   770篇
  2014年   920篇
  2013年   961篇
  2012年   1338篇
  2011年   1376篇
  2010年   1050篇
  2009年   1090篇
  2008年   970篇
  2007年   1031篇
  2006年   911篇
  2005年   745篇
  2004年   603篇
  2003年   499篇
  2002年   452篇
  2001年   407篇
  2000年   358篇
  1999年   279篇
  1998年   251篇
  1997年   227篇
  1996年   232篇
  1995年   208篇
  1994年   179篇
  1993年   168篇
  1992年   161篇
  1991年   123篇
  1990年   142篇
  1989年   85篇
  1988年   70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3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2篇
  1962年   3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天山北坡经济带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分布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分布与经济分布的最基本属性是不均衡性,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中化是区域发展的内在规律。本文从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出发,通过对天山北坡经济带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分布等因素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及动态演进的多方面分析,为天山北坡经济带进一步实施人口与经济空间集中化战略,建立起人口、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与对策。  相似文献   
72.
分别采用微生物培养的方法、16S rDNA PCR-RFLP方法和phl D基因PCR-RFLP方法研究了嫁接对西瓜根际微生物种群数量、细菌群落结构及拮抗菌(2, 4-DAPG产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嫁接西瓜根际细菌和真菌数量有所提高,而放线菌数量则有所减少。② 嫁接西瓜与自根西瓜具有1个相同的主要根际细菌基因型;不同砧木嫁接的西瓜与自根西瓜也分别具有不同基因型的细菌。③ 嫁接西瓜具有与自根西瓜不同的主要根际拮抗菌基因型。  相似文献   
73.
通过培育不同树形,并对郁闭的龙眼果园进行疏枝、间伐试验。结果表明,建立高光效树体结构,减少郁闲果园株数,能有效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提高产量和果实品质;林华果场试验因疏枝改造后树高降低,冠径扩大,单株产量比对照增加121kg,果实品质显著提高;密龙果场试验园间伐后,虽然总产量略有降低,但是667m2产值比对照增加687.8元。通过调查不同果园的龙眼产量和树体结构,得到龙眼产量与树体结构相关性回归方程为Y=-60.98+0.28X1+3.90x2+2.29X3。  相似文献   
74.
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Olivier)是为害我国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入侵害虫,为探明温度对该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在室内设置19、22、26、30和33℃等5个温度梯度,观察各温度下红棕象甲的发育进度、存活率及生殖力,计算不同温度下实验种群参数。结果表明,19~30℃时,红棕象甲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世代平均发育历期在19、22、26、30℃时分别为214.9、141.4、74.1、63.2天。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4.2℃和1067.7日度。在22~33℃间,成虫的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各温度下雄成虫寿命普遍比雌成虫长。单雌产卵量在26℃时最高,平均为267.8粒,19℃时最低,仅为30.5粒。26~30℃为红棕象甲最适宜生长发育温度范围,该范围内成虫繁殖力和种群内禀增长率(rm)最高。  相似文献   
75.
为明确玉米螟为害对玉米造成的经济损失,制定合理的防治指标,及时进行科学防治,2018年和2019年调查了田间自然条件下玉米螟在不同品种上发生为害情况,对虫口密度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 表明,2018年玉米螟发生为害程度明显重于2019年;雌穗受害程度明显高于茎秆.虫口密度在0~4头/株范围内与单稳重呈负...  相似文献   
76.
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 (ToCV)是我国蔬菜生产的重要新发病毒,其寄主范围逐年扩大。2019年10月项目组在山东寿光西葫芦温室调查时发现部分叶片呈现黄化、脉间褪绿,类似于ToCV侵染症状,并伴有烟粉虱发生。利用特异性引物检测发现,扩增的目的片段与GenBank中登录的侵染番茄的ToCV基因序列(登录号:KC887998.1)同源性高达99.58%,充分说明西葫芦植株已被ToCV侵染。通过对病毒病发生规律和烟粉虱虫口数量调查发现,西葫芦定植后1个月表现侵染症状的植株为2.0%,定植后2个月达到4.2%,定植后4个月后高达68.2%,病毒发生呈指数增长,而烟粉虱虫口数量却维持较低密度。从济南和德州采集的西葫芦疑似病叶和烟粉虱中也检出ToCV病毒,说明该病毒可能已经在山东省设施西葫芦主要种植区普遍发生,并经烟粉虱广泛传播,需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7.
甜菜夜蛾性信息素组分的鉴定及其田间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气相色谱仪(GC)及气质联用仪(GC-MS)等技术对我国甜菜夜蛾性信息素组分的鉴定结果表明,雌蛾性信息素腺体中含有4种组分,分别为Z9,E12-14:Ac(A)、Z9-14:OH(B)、Z9-14:Ac(C)和Z9,E12-14:OH(D);田间和室内种群各组分的比例(A:B:C:D)分别为47:18:18:17和43:18:23:16,比例及滴度在两种群间未有显著差异;雄蛾田间引诱测定表明,组分A、B显示性信息素活性。几种不同配比的硅橡胶塞诱芯在田间均显示极高的诱蛾活性,以9:1的AB二元诱芯(剂量100μg)最高,其诱蛾量与黑光灯相当,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表明该诱芯可替代黑光灯用于甜菜夜蛾的种群测报。利用性诱捕器进行田间种群监测显示,1999年浙江省慈溪市的甜菜夜蛾共发生6代,以第4、5代发生量最高。  相似文献   
78.
三种增效剂对棉铃虫增效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3个不同地区的棉铃虫田间种群分别测定了3种增效剂对3种杀虫剂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PB对氯氟氰菊酯,DEF对辛硫磷,PB和TPP对灭多威增效较好,而且棉铃虫的抗性水平越高,增效剂的增效作用越突出。  相似文献   
79.
为明确灰飞虱生物学特性的地理差异,对沈阳、济宁、郑州、南京和嘉兴5个地理种群灰飞虱的表观形态、发育历期、存活率、成虫寿命及生殖力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5℃条件下,不同地理种群灰飞虱的雌雄比随纬度降低而增大,沈阳、济宁种群的体长显著长于其它种群个体,雌虫中长翅比率存在明显差异。若虫存活率差异显著,由低到高为:郑州济宁沈阳嘉兴南京。不同地理种群灰飞虱若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均为11~12℃,差异不显著;沈阳和济宁种群的若虫发育历期和有效积温值均显著长于其它3个种群。不同温度下不同地理种群的成虫寿命差异显著,但均随温度升高而缩短。25℃条件下,不同地理种群单雌有效产卵量差异显著,由低到高为:嘉兴郑州济宁沈阳南京。  相似文献   
80.
BACKGROUND: Fifteen novel derivatives of D‐DIBOA, including aromatic ring modifications and the addition of side chains in positions C‐2 and N‐4, had previously been synthesised and their phytotoxicity on standard target species (STS) evaluated. This strategy combined steric, electronic, solubility and lipophilicity requirements to achieve the maximum phytotoxic activity. An evaluation of the bioactivity of these compounds on the systems Oryza sativa–Echinochloa crus‐galli and Triticum aestivum–Avena fatua is reported here. RESULTS: All compounds showed inhibition profiles on the two species Echinochloa crus‐galli (L.) Beauv. and Avena fatua L. The most marked effects were caused by 6F‐4Pr‐D‐DIBOA, 6F‐4Val‐D‐DIBOA, 6Cl‐4Pr‐D‐DIBOA and 6Cl‐4Val‐D‐DIBOA. The IC50 values for the systems Echinochloa crus‐galliOryza sativa and Avena fatua–Triticum aestivum for all compounds were compared. The compound that showed the greatest selectivity for the system Echinochloa crus‐galliOryza sativa was 8Cl‐4Pr‐D‐DIBOA, which was 15 times more selective than the commercial herbicide propanil (Cotanil‐35). With regard to the system Avena fatua–Triticum aestivum, the compounds that showed the highest selectivities were 8Cl‐4Val‐D‐DIBOA and 6F‐4Pr‐D‐DIBOA. The results obtained for 6F‐4Pr‐D‐DIBOA are of great interest because of the high phytotoxicity to Avena fatua (IC50 = 6 µM , r2 = 0.9616). CONCLUSION: The in vitro phytotoxicity profiles and selectivities shown by the compounds described here make them candidates for higher‐level studies. 8Cl‐4Pr‐D‐DIBOA for the system Echinochloa crus‐galliOryza sativa and 6F‐4Pr‐D‐DIBOA for Avena fatuaTriticum aestivum were the most interesting compounds. Copyright © 2010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